咨詢策劃 ›
作者:
發布:2023-05-12 16:42:56
閱讀:55
2023年農業有哪些趨勢值得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概有300個地級市、3000個縣城、40000個鄉鎮和66萬個村莊,而這其中縣的建制是最為穩定的空間和行政層級,是要素最齊全的空間。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作為強農富農的重要抓手,農業品牌建設已成為共識,并呈現全面開花的良好態勢。
2022年,為什么要更加關注縣域發展?縣域下沉范圍逐步接近銷售端、生產加工大戶乃至農民,能夠縮短生產對消費的反饋時間,更好地解決巨大的消費需求與產品品質之間斷層的問題。因此在長遠的鄉村振興進程中,縣域都將成為未來農業品牌建設的主戰場。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促進地區發展、帶動產業升級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充分認可。而電商,正是擴大、放大品牌這種聯農帶農效應的有效途徑。未來電商如何更好地促進品牌農產品上行?更加規范化、常態化是趨勢。
隨著人社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共同發布互聯網營銷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帶貨主播成為正式工種,開啟了直播從業人員職業化的新篇章。
農產品本身附加值就有限,如果再花費頭部主播的高額渠道費用,品牌則很難實現盈利。農民自播,拉近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使農村各類特色農產品賣得更遠,賣得更好。同時,“直播帶貨”倒逼農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有助于加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未來農村直播電商的趨勢會朝著優質化邁進,是從內容創作、場景化布局到專業化人才、標準化產品以及直播常態化的全方面擇優式升級。
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是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產業鏈思維看,越往后,農業附加值越高。初級農產品往往增值空間存在天花板,未來要實現三產聯動,發揮1+2+3>6的效能。
首先要重視加工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產品加工業是鄉村產業的核心產業。
據測算,我國農戶儲糧、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 7%—11%、15%—20%、15%—20%和20%—25%,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損失率。農產品加工業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頭伸向消費市場,是農業加快轉型發展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種養業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更多向賣制成品轉變,促進聯農帶農和共同富裕。
農產品加工要尤其關注兩個方面:凈菜、預制菜。近年來,在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放心肉菜市場超市創建等惠民工程推進下,蔬菜逐漸告別“連土帶泥”,“凈菜”作為生鮮業態的一種新模式日漸普及,并受到市民的廣泛關注。凈菜消費是順應人們生活品質提升而出現的一種消費新品類,未來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預制菜同樣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而生,快節奏的生活刺激預制菜較快增長。
其次適度發展農文旅。農業農村部《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做精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開發“看鄉景” “品鄉味” “享鄉俗” “憶鄉愁”產品,創響“珍稀牌” “工藝牌” “文化牌”的鄉土品牌。
“豐產不一定豐收”、 “增產銷路受阻”, “少了就貴,貴了就多,多了就賤,賤了就少,少了就貴……”農產品“買難” “賣難”問題多年來困擾生產者和消費者。如何才能讓農產品順利賣出去?市場需求是怎樣的?農民該種什么?訂單農業成了破解難題之法。
以市場為導向、以合同為紐帶,一頭是企業或中介組織,另一頭為農民或農民群體代表,訂單農業實現以銷定產,有望在未來幾年扭轉“先生產后找市場”的銷售模式,通過消費大數據減少信息差,把市場的需求及時反饋到種植端。
商務部辦公廳、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廳發文表示,鼓勵龍頭企業、電商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采取“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模式,簽訂長期農產品采購協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政策支持、企業發力,前置的“訂單農業”將給中國農業帶來新的想象。
近兩年來,重要對外協定的生效也加緊了中國農產品走出去的步伐。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預示著中國經濟和產業結構必將在開放中走向新的高度。RCEP區域是我國農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目前占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比重超40%。我國企業可結合自身發展策略,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
同樣,2021年3月1日起生效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也讓地標農產品這一天然的“國貨”,在獲得歐盟市場“入場券”后,有望放眼更廣闊的全球市場,成為代表中國的新名片。
起步早、發展快,是中國跨境電商的優勢,未來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這一優勢也將不斷擴大,農產品發展將迎來更大機遇。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