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策劃 ›
作者:
發布:2022-02-19 10:07:25
閱讀:95
不少現代農業產業園早已著手布局數字農業,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今天我們走進身邊的現代農業園區,去探究其數字農業發展的現狀,一窺其未來。
一個連棟溫室和13項數字化技術
5G時代,長在云端的草莓什么樣?口感如何?產量如何?成本如何?帶著這樣的疑問與好奇,記者來到海淀農業農村局中關村科普農莊的“空中草莓”連棟溫室。
推門而入,門口一塊大的顯示屏上一目了然地看到頂窗、遮陽網、頂被、二層膜、保溫被、側風、補光燈、潮汐灌溉……這些實時顯示著棚內草莓種植的最新狀況。
隔著玻璃門,只見一個智能機器人正在自動噴灑水肥,一排排果兒鮮艷的草莓掛在空中,地面寬敞、干凈……
想要進入溫室,必須要有嚴格的消毒流程,穿上鞋套,走入封閉式的風淋噴殺室,而后才得入內。
剛入棚內,空氣中淡淡的香氣撲面而來,一排排的草莓廊架上,果兒鮮紅誘人。忍不住摘一顆品嘗,香甜軟糯,滿口留香。“這是香野,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隋珠。”海淀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鄭禾介紹道。“5G云端草莓是由北京市海淀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自主研發,將5G通信平臺、人工智能機器人、有機標準綠色防控、溫室智能控制系統、多層覆蓋保溫、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基質加溫系統、低溫蓄冷育苗應用、噴霧降溫系統、植物LED補光、潮汐灌溉技術、營養液回收系統、軸流風機均溫系統13項技術集合優化而成。”
“在多項科技技術的加持下,棚內的草莓上市期提前20多天,坐果期延長,畝產可達6000多斤,增長20%-50%,畝增收60000余元,提質增效顯著。”鄭禾補充道。
如何讓上市期提前20多天?一是依賴于低溫蓄冷育苗技術,它利用高山地區冷涼氣候培育出優質草莓苗,提前打破草莓的睡眠期,從而讓產果期提前。二是有賴于基質加溫系統的應用,能夠實現全天候基質的精準控溫。三是植物LED補光燈技術,則可有效抑制草莓休眠,促進光合作用,縮短生長周期,提早上市時間。
而坐果期延長,則依賴于噴霧降溫系統和遮陽網等設備,它們為草莓生長后期提供最佳的溫度環境。坐果率的提高和品質的提升,來源于溫室智能控制系統、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及軸流風機均溫系統的應用,它們為草莓植株提供精準的生長環境、養分、水肥、CO2濃度等。
據悉,這是一種全新的草莓栽培理念,無土栽培,空中種植。它不但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也擴寬了農業生產的應用范圍,是對農業多功能性的有益嘗試與探索。“我們將繼續深耕數字農業,將農業和科技深度融合,開辟農業發展的新思路,繼續展示‘農業的中關村’的風采。” 海淀區委農工委書記、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春明說。
當全國產化的智能設備應用在連棟溫室中
甫一走進北京朝來農藝園,濃郁的西紅柿秧味兒溢滿在整個溫室中。
“這一棚種植的全是番茄嗎?”
“您好!歡迎來到朝來農藝園連棟溫室,目前這個區域種植的是番茄,年后還會有西甜瓜、黃瓜……”還未等隨行的王建高開口,眼前的智能語音接待機器人已然開始了講解。眼下是正在作業軌道上噴灑農藥的作業機器人,這會讓你恍惚仿若進了科研實驗室,而不是溫室大棚。一旁的中央控制器上,清晰地顯示著該棚內的現狀,生產區的情況,幾點幾分補光、何時增溫、開啟內保溫、通風等等。
“這是設備終端,以備工人日常巡查使用,上面明確地記錄了運行日志,生產情況和農事情況。”技術人員介紹道。“環境控制進行溫室光、溫度、水分、濕度、肥料的智能控制,一方面降低病蟲害發病率,提高設施蔬菜的品質和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人工成本、實現7×24小時的智能管控,確保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監管。”
據了解,這個連棟溫室,從智能育苗器、到物聯網傳感器、再到水肥灌溉系統、病蟲害防治、以及區塊鏈追溯、采收分揀包裝等等,全環節使用了國產化的智能設備,實現了國產化物聯網、云計算、數據處理、AI控制等技術的落地集成應用。因而成為北京市首個全國產化連棟溫室智能裝備集成應用示范點。“不但解決了國內高效設施設備和技術受制于國外的卡脖子問題,而且實現了本土化、個性化的開發和管理,使得系統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更優化。另外,國內智能裝備的成本很低,相較國外低了50%,后續的運維管理更是有保障。”技術人員自豪地說。
此外,朝來農藝園在引進各類高新信息技術的同時,還引入了椰糠基質栽培、水培等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改變了以前信息技術單一示范的模式,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效農藝技術的融合應用示范,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聚變效應,切實提升了設施農業園區生產管理水平。
據悉,北京朝來農藝園成立于1996年,園區占地面積200余畝,擁有1棟連棟溫室和19棟日光溫室,是朝陽區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的兩個試點園區之一。
顯然,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使農業園區基于物聯網的小氣候環控與水肥一體化技術、區塊鏈的農產品質量溯源系統、計算機視覺的智能農機技術、虛擬現實農業技術、農業管理系統軟件等實現對土地、設施、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形成了“種植有大腦、生長有智慧、銷售有追溯”的現代農業模式,打造了新的未來農業樣板,并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推廣價值。
數字農業一端連著科技,一端連著農業。從體力到智力,從“靠經驗”到“靠數據”,智能化科技化的發展方向,解答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道必答題。而近年來,北京市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不斷探索區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模式和路徑,處于發展關鍵期,也逐步形成了北京優勢和區域建設特色,未來可期。
來源 | 新華網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