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國際區域研究協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民政部、國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決策咨詢委員,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咨詢組成員,10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城鄉差距大的核心問題在于農民收入比較低。2015年之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一直大于城鄉收入差距。2016年以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已經小于城鄉收入差距。農民收入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農民消費提升受到收入限制。同時,目前農村存在提前消費、人情消費等傾向,農村的人情消費遠遠大于城市,導致農民消費負擔過重,進一步制約了農民增收。在新的形勢下,要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不能采取削低城市的辦法,關鍵是怎么富裕農民,怎么振興鄉村,怎么全方位增加農民收入。目前農民增收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農民增收越來越依賴于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據我們測算,2015—2020年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是69.4%,2019年貧困地區這一比例高達75.1%。而工資性收入中相當一部分是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的收入,也就是說,目前農民增收大部分和農業農村沒有關系。農民增收的最根本源泉應該是來自農業和農村,而不是農業農村之外的城市產業支撐。
未來重點是激發農村內生活力,建立各具特色、具有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和農業農村導向型的農民穩定增收機制,有三點比較重要。
第一,多途徑增加工資性收入。不是說未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不要,而是需要多途徑,在穩定來源于外出打工的工資性收入基礎上,不斷提升來源于農業農村工資性收入的比重。農村需要有產業支撐。
第二,促進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2014—2020年間,第一產業經營凈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只有14.7%,農業經營凈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只有8.8%。由此可見,目前農民增收和農業沒有多大關系。因此,一定要穩定并且提高經營凈收入所占比重及其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
第三,拓寬財產性增收渠道。目前農村沒有房地產市場,土地市場也是城鄉分割的。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占比不到2.5%,其對2015—2020年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僅有3.0%。農村資源變財富、變資本的渠道沒有打通,農民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很少。因此,需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打通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財富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大幅度提高財產凈收入所占比重及其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