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策劃 ›
作者:
發布:2022-04-25 16:13:48
閱讀:60
丘區種養循環模式的實踐應用——以簡陽生豬種養循環園區為例
龔鵬博,胡碧霞,應壽英,張立志
四川中農富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種養循環模式是實現農業生產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本文以簡陽生豬種養循環園區為例,介紹了園區“生豬養殖-糞污處理及有機肥生產-果蔬種植-林下種草-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綠色種養模式,探討了園區一系列種養技術實踐,對高效綠色種養循環模式的推進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種養循環;生豬養殖;種植;簡陽市
種養循環模式是實現農業生產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高效的種養循環模式應用,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種養成效,增加經濟收益,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農業生產朝著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對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重要意義[1-3]。在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同發布的《關于做好2021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中,強調要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推進畜禽糞肥還田利用,強化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在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發改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促進種養良性循環,以還田利用為重點,加快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2021年10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發布了《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的通知,提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為種養循環農業提供必要的財政保障。四川省于2021年11月正式啟動24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推進工作,計劃之后的5年內,每年在各試點縣打造10萬畝種養循環示范區,帶動縣域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
高效的種養循環模式是未來農業綠色化、科技化、體系化的發展趨勢[4]。在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高質量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省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要推進農業廢棄物(秸稈、尾菜、農膜、畜禽糞污等)資源化產業化利用,加快建立種養循環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集成推廣適應性廣、實用性強的綠色技術模式,促進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草畜配套,實現產業鏈全程綠色化發展。
高效綠色的種養循環發展模式,也越來越受到社會民眾的認可,人們對綠色、有機、高質量的農產品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都為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了發展的契機,但同時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本文以四川省簡陽市生豬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為例,介紹了園區采用的種養循環模式,探討了丘陵地區種養循環的實踐與應用,對高效的種養循環農業模式探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園區基本情況
簡陽市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位于簡陽市河東片區的青龍鎮,包括水井村、明星村、聯合村等,園區規劃面積15220.5畝,核心連片面積7415畝,主要從事生豬-特色水果(桃)種養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的研發、轉化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園區結合特有的丘陵生態資源,打造出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的丘區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已建成以桃樹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約7385畝,林下采用“自然生草+綠肥種植”模式,另有蔬菜、水稻、玉米種植上千畝,智能化設施大棚50畝;園區建有秸稈加工中心、青貯飼料生產中心、農產品分揀中心。園區有生豬養殖“數字牧場”239畝,一期工程已建成,全部完工后可達到5000頭母豬存欄量和120000育肥豬存欄量;數字牧場旁有4.88畝設施農用地,已規劃建設生豬糞污處理及有機肥生產基地。
2 園區種養循環模式
園區以成都一口吖吖農業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以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為宗旨,遵循綠色高效的種養循環模式。具體來說,是以丘區特色水果(桃樹為主)種植、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種養充分結合的生態經營模式。園區引進成都一口吖吖農業有限公司、福建傲農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企業聯合共同打造生豬數字牧場,同時成都一口吖吖公司牽頭建設近5000畝桃樹果園、50畝大棚蔬菜及其他糧果蔬作物種植基地,并籌建糞污處理及有機肥生產基地,生產的有機肥將施用于桃園及其他果蔬基地中。特色水果林下種植苕子,作為綠肥補充;糧果蔬基地產生的作物秸稈運往秸稈加工中心或有機肥生產基地,作為青貯飼料原料或有機肥生產原料。園區形成了綠色的種養循環模式:生豬養殖-糞污處理及有機肥生產-果蔬種植-林下種草(飼草)及綠肥(苕子)種植-秸稈資源化利用(青貯飼料或有機肥生產)。詳見圖1 園區種養循環模式圖示。
圖1 園區種養循環模式圖示
3 高效種養循環模式的實踐與啟示
園區遵循種養循環綠色發展宗旨,在保證提供優質、綠色農產品的同時,充分采用農業新科技,達到高效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在生豬養殖方面,園區建設了智能化生豬保育舍、育肥舍;生豬糞污處理及有機肥方面,采用智能發酵罐設備及工藝技術;在種植方面,采用設施農業與田間新技術相結合的模式,例如果苗和蔬菜大棚采用C型骨架組裝式聯動專利技術,建設50畝智能溫室大棚,其種植空間大承重強、配套水肥一體化等,丘區桃園采用桃樹聚土起壟栽培和長枝修剪技術,增加丘陵地淺土層的土壤厚度、通風采光、防澇排濕等。另外,在林下種草、種植綠肥(苕子)方面,不斷推進相應技術和規模;在秸稈利用和飼料加工方面,也在不斷提升秸稈加工、青貯飼料生產技術和效率。這些技術都促使種養循環能夠更高效地結合和運作起來。
總之,作為丘陵地區的農業園區,能夠采用“生豬養殖-有機肥生產-果蔬種植-林下種草(飼草)及綠肥(苕子)種植-秸稈資源化利用(青貯飼料或有機肥生產)”的種養循環模式,循環利用生產資源和廢棄物,減少成本浪費的同時,促進綠色農產品供應,增加經濟收益,提升生態效益,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種養循環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秦智勇.高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在養豬生產中的應用[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06:11-12.
[2] 李海鷗,鄭引妹,王發國,文元芳,陳紅.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初探[J].農業與技術,2019,39(18):90-91.
[3] 李小鳳,楊林,代太成.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的新探索[J].四川畜牧獸醫,2018,01(329):19-20.
[4] 陳珊,韓輝,張興,張姍姍,李英姿,種養結合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探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0,2:63-65.
作者簡介:龔鵬博(1980-),男(漢族),籍貫,陜西寶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2002年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專業,2008年畢業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生態學專業,長期從事生態農業、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研究,曾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論文10多篇。聯系方式:15196614013,郵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