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策劃 ›
作者:
發布:2023-06-20 10:31:40
閱讀:129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待,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對新時代新階段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求以產業強為基礎,塑形環境“美”,鑄魂精神“和”,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宜居宜業”,需要促進本地化就近就業創業,保障當地農民能夠在縣域城鄉“摩托通勤”的范圍內安居樂業。“宜業”破題點側重于產業和經濟發展支撐,需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宜居”需要更多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打造美麗舒適便利和諧的鄉村生活交往空間。“宜業”應作為“宜居”的基礎工程。“和”與“美”則是“一體兩面”,需要將精神文明內化于村莊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諸環節,充分發揮“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客觀規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持續優化,農村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
二是農村要建設綠色美麗的宜居環境。實現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和生態特色的鄉村風貌,讓城鄉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是農村要形成就地就近就業與多元增收的宜業空間。完成農村經濟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業態創新發展,縣域經濟大力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逐漸完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四是以“和文化”為內涵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全面提升,家風鄉風民風明顯改善,有序推進移風易俗,積極打造文化產品、文化符號和文化形態,重塑鄉村價值。
加強村莊規劃建設。未來村莊格局會繼續演變分化,要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做到規劃先行,優先保障農民居住、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空間和產業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集聚提升類村莊要鼓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融入城鎮類村莊要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特色保護類村莊應立足自然景觀保護利用,重視農文旅等生態涵養功能統籌結合;搬遷撤并類村莊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配套建設與就業幫扶。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引導農民開展戶內改廁,加強農村公廁建設維護。以人口集中村鎮和水源保護區周邊村莊為重點,分區分類梯次推進污水治理。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統籌縣鄉村三級生活垃圾清運處置體系。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加快發展農村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物流體系。促進數字經濟和農業產業深度融合,以“數實融合”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農文旅新業態。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強法治教育,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善用積分評比激勵,廣泛開展文明評選表彰,發揮農村“熟人社會”的“面子效應”。推動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堅持疏堵結合,抓住關鍵少數,規范健全群眾自治機構。
強化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強化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壓實縣級責任,推動鄉鎮擴權賦能,夯實村級戰斗堡壘作用。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農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機制。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是“塑形”工程,又是“鑄魂”行動,還是“壯體”項目。在具體推進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和城鄉發展規律,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為鄉村振興新篇章繪就“和美”畫卷。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