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策劃 ›
作者:
發布:2023-06-14 15:20:34
閱讀:113
初夏時節,廣袤的成都平原完成了小春作物收割和大春作物栽插。兩季相交之際,田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成都市新都區春季大地景觀。何亞東 攝
“小春抓錢,大春抓糧”。春末夏初,成都大春糧食作物“搶種”有序推進。今年成都大力推行水稻疊盤暗化催芽、旱育秧、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等新技術,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全市秧田病害面積明顯低于往年,整體出苗率高,葉色正常,苗健苗壯。糧食作物預計播栽面積475萬畝以上。
種業開路、科技提升,“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多地傳來豐收增產的好消息。自去年8月啟動“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以來,按照“十化同步”標準,全域提升打造“一帶十五園百片”核心區,成都推進快速、穩健。
5月23日,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召開全市糧食收儲對接會,從會上傳來消息:今年,科技示范帶動小春糧油增產效果明顯。在成都市“一帶十五園百片”核心區布局的千畝科技示范區、百畝科技攻關片測產結果良好,預計全市2023年小麥單產較上年增加10%。小麥收購順暢,沒有出現滯銷積壓現象。
2020年、2021年,成都大力實施“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兩年實現增長,扭轉了10余年來逐年下降的趨勢,實現了“口糧基本自給”。
去年7月,成都市出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加上之前出臺的“防止耕地撂荒的十條措施”“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深化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等配套文件,形成了推進“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的頂層設計。
成都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小春作物收割場景
守住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成都設立市和區(市)縣兩級總田長和市、區(市)縣、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田長,構建耕地保護監管網絡。全面啟動成都市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準確掌握全市土壤質量、性狀和利用狀況,提升土壤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今年,成都將騰退果木種植糧食面積共7.1萬畝,推廣糧經間作套種模式20萬畝。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年,成都將新增高標準農田33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6.2萬畝,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為高標準農田。借用園區發展思路,在空間上布局“一帶十五園百片”,發展“天府良田”,至2025年,成都市耕地面積75%以上區域將建成“十化同步”的“天府糧倉”核心區。至2024年末,成都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70萬畝以上、產量230萬噸以上,油菜、蔬菜面積分別穩定在170萬畝、260萬畝以上。
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建設種業強市。成都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力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速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聯合組建四川現代種業創新研究院,引培“育繁推一體化”鏈主企業和重點鏈屬企業20個以上。啟動制種基地提升三年攻堅行動,確保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2.8萬畝以上。推進農業機械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實施“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行動。
廣泛選拔各類人才,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自從2012年成都市啟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以后,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一直是成都農業人才專業化培養的目標。成都把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人員全部納入培育選拔范圍,以鎮(街道)為單位組織開展需求摸底,集中培養與分段培訓相結合,廣泛選拔各類人才。計劃到2025年,提升建設優質培訓(實訓)基地100個以上,每年培訓10萬人次以上。支持農業職業經理人申報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2025年培育“頭雁”1000人以上。屆時,培育打造出一支以5萬名農業職業經理人為引領、擁有40萬人以上規模的高素質農民人才方陣。
高起點謀劃、高水平實施,全方位投入“天府糧倉”建設——由成都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11個市級部門、23個區(市)縣、6家科研院所、3大通信運營商、3家平臺公司共同參加、協調聯動,全環節、全鏈條、全要素抓好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擁有超2100萬人口的成都采用了創新性做法,在中心城區環城生態公園成都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內及周邊七大楔形區域打造的“一帶”——環城生態公園十萬畝糧油產業帶,讓“稻田是濕地,菜地也是風景”。
6月2日,以“好種子,蓉易見”為主題,第九屆成都種業博覽會開幕。位于彭州市的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項目在開幕式上進行推介,這個立足于“塑造種質芯片優勢”的國家區域蔬菜種業創新基地,即將在今年11月中國·四川(彭州)國際蔬菜博覽會舉辦前投入使用,聚力打造10萬畝蔬菜良種繁育基地核心示范區,助力西部地區蔬菜保供主陣地建設。
今年4月,成都市新發布建圈強鏈28條重點產業鏈清單,現代種業和都市農業躋身其中。攻關種業芯片,成都以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總部區“雙核”為驅動,以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津天府農博園、蒲江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等多點為支撐,健全完善的“核心+基地+網絡”科創體系,加快構建種業發展格局。目前成都已建成西南最大的育種科研基地。
四川天府新區官塘村豐收場景
5月23日至25日,第二屆垂直農業國際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42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與成都市共建的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專家學者們參觀了垂直農業大樓、育種加速重點實驗室和屋頂農場等,對都市農業蓬勃的創新發展給予好評。
3月9日,2023成都現代都市農業建圈強鏈重大項目開工活動在邛崍市舉行。本次開工項目共26個,總投資87.4億元。今年4月,總投資114億元的12個“天府糧倉”重大項目在成都市新都區集中簽約,包括高標準農業生產基地、種業科研、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數字智慧農業、農業現代化服務等種類,幾乎涵蓋了都市農業全產業鏈。5月1日,成都市新都區正式施行推動林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扶持政策,從特色小店到區域總部都可給予扶持,扶持資金從5萬元至100萬元不等,扶持期為5年,希望以此大力推動都市農業發展。
種業振興,都市農業,這是成都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兩大輪子”,在產業建圈強鏈的牽引中,牢牢把握“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科技為助力,充分發揮17個涉農區(市)縣的積極性,創造性,大力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藏糧于地,機制創新,“糧田”成“良田”,成都發展高標準農田效益明顯。
成都東部新區統籌推進“1+8”糧食產業園區(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8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園區)布局,奮力打造“天府糧倉”東部丘區樣板。今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4萬畝、改造提升0.9萬畝。
成都市郫都區探索村集體搭建平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方式,推動農用地集中連片、規?;洜I、機械化生產,降低土地租金、農資、人工“三大成本”,目前,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覆蓋率達95.07%,人工成本畝均降低約200元。在安德街道規劃建設豆瓣農莊鄉村振興集成示范片,通過村集體搭建土地流轉協商平臺,引導種植大戶、村民建立土地流轉收益機制,流轉價格從2200元/畝下降至800元—1200元/畝,940畝示范片三項綜合成本每畝下降超過1200元。
今年,金堂縣油菜種植面積27.12萬畝,其中“天府菜油”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面積10萬畝。通過示范項目創建,推廣“雙低兩高”油菜品種,提升菜籽油品質,平均每畝節本增效150元以上,項目區農戶滿意度超過90%,大力推動了全縣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成都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8.77萬畝,有效帶動成都連續三年糧食播種面積增長。今年,成都又將新增33萬畝高標準農田,使總面積達到421.77萬畝。成都“一帶十五園百片”現代糧經產業藍圖中,高標準農田占比將超過90%。
種田成本下降超過10%、每畝增產增收超過10%——兩項疊加,高標準農田為種植戶帶來的收益增長超過20%。“藏糧于地”于成都而言,首先是“高標準農田+土地規模經營”,這是都市農業的優選路徑,也為成都繪就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畫卷創造了條件。
藏糧于技,科技提升,“糧田”為“糧用”,成都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水平大力提升。
位于新津區天府農博園內的張河村,在完成田網、路網、渠網暢通的3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后,依托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團隊,引進多種智慧農機及設備設施,打造成都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農機作業系統。
在大邑縣安仁鎮新華社區,面積300畝的全省首個“無人農場”實行小麥、水稻輪作,耕種管收全過程實現少人化和無人化,修建農業機械庫,實現了由拖拉機、收割機、運糧車等機械完成的無人化作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作為項目指導,帶動該基地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彭州今年啟動建設3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在累計建成的31.68萬畝高標準農田中,同步推動“天府糧倉”數字農業示范區建設——搭建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流通等大數據平臺,推動5G、北斗導航、遙感和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并聯合省內高校院所,建立農情監測、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等數字化體系。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對于成都而言,“天府糧倉”的建設是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的一個戰略性問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使成都平原的土地產出效率日益提升。
大春作物插栽時分,在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十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基地,一臺5G智能插秧機一天能插60畝秧苗,相當于50個人一天的作業量。
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崇州,農機化率、信息化水平分別達到95%、91%,獲評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
作為糧食主產區,崇州將農業機械化推廣之法稱為“良機”,把“農業共營制”稱為“良法”,率先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的“五良”融合機制——良機、良法、良種、良田、良制,又繼而催生出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使崇州糧油生產實現了“糧頭食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構架。
“五良”融合機制,既貫穿于大邑的全省首個“無人農場”,又運用在邛崍市千畝科技示范區,已在成都高標準農田全面推廣,也在全省15個示范縣(市、區)進行試點。
結合推進“五良”融合,成都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依托在蓉科研院校(所),采取“園區+科研院校(所)+新型經營主體”方式,構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糧油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
去年以來,成都市政府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簽訂了《共建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創新鏈戰略合作協議》,發揮學科、人才、科研的優勢,協調配置超大城市創新資源要素,共創成都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這些科研院校(所)分別與有關區(市)縣簽訂《共建“天府糧倉”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將構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糧油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計劃實施2023年度技術創新研發項目30個、成果轉化示范項目8個。
為了加大科技服務力度,今年以來,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省、市、縣、村四級農技人員共758名、組建17支農業科技服務隊伍(下設165支服務小隊),農業科技服務團隊將同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緊密配合,下沉基層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重點培養鄉鎮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2023年,計劃開展技術創新30項以上,打造科技示范基地17個以上。
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構建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四梁八柱,抓關鍵環節、抓要素保障、抓協同創新,這一年,建設“天府糧倉”,成都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務實穩健,頗有成效。
(圖片除署名外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