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亚洲 成人 综合 另类 图区

  網站首頁 Home Page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簡稱中農富通)是農業高科技服務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近千名高學歷、高素質、實戰經驗豐富的一線人才組成的團隊,和1000余位來自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資深專家,多次承擔并榮獲多項國家重大攻關課題獎項。中農富通總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東、廣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四川中農富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四川中農富通)隸屬于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作為中農富通旗下全資子公司,四川中農富通面向西部地區開展包括市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規劃、縣域農業發展戰略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示范園規劃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等領域的研究與規劃等多種類型的現代農業高科技服務,致力于打造西部地區農業高科技服務綜合開放式平臺。

  全鏈條服務 Whole chain service

在區域發展和鄉村產業層面,開展頂層設計,研究謀劃發展休閑農業園區、農業地產、主體農業度假區、農業文旅商綜合體、農業產業新區(新城)、特色小城鎮等大型農業項目提供戰略策劃、發展規劃、區域經濟與園區總體策劃、品牌與形象策劃、概念性規劃、全過程項目管理咨詢等服務內容。

  案例展示 Case Show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簡稱中農富通)是農業高科技服務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近千名高學歷、高素質、實戰經驗豐富的一線人才組成的團隊,和1000余位來自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資深專家,多次承擔并榮獲多項國家重大攻關課題獎項。中農富通總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東、廣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

  新聞資訊 News Information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簡稱中農富通)是農業高科技服務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近千名高學歷、高素質、實戰經驗豐富的一線人才組成的團隊,和1000余位來自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資深專家,多次承擔并榮獲多項國家重大攻關課題獎項。中農富通總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東、廣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

  關于我們 About Us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簡稱中農富通)始終堅持國家戰略,秉承“聚世界一流農業人才、建國際優秀推廣平臺”的發展愿景,整合人才科技資源,為政府、企業等提供鄉村產業項目策劃、規劃設計、工程建造、科技推廣、運營管理、農產品產銷對接等多元化、全方位、一攬子服務,可做到“交鑰匙”的精品工程,項目覆蓋全國,得到社會廣泛好評。

  集團機構 Group organization

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簡稱中農富通)是農業高科技服務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近千名高學歷、高素質、實戰經驗豐富的一線人才組成的團隊,和1000余位來自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校的資深專家,多次承擔并榮獲多項國家重大攻關課題獎項。中農富通總部位于北京,已在四川、山西、山東、廣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

【聚焦】詳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大趨勢,未來30年的農業產業發展主流方向

作者:

發布:2022-10-03 11:06:49

閱讀:35

——01——

前言

 

以綠色發展為先導的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是保障農業提質增效與環境友好,實現農業生產綠色轉型的核心要義,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產業鏈融合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2012—2019 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 73.46 提升至 77.14(先行區平均達到 83.03),農業綠色發展格局逐步形成,更好適應了消費者需求的小型化、品質化、精致化特質。

 

然而,國內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產品多而不優、品牌雜而不亮、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短缺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加之全球“碳關稅”“低碳壁壘”逐漸形成對國際農產品流通的沖擊,可能加劇國內農產品市場“劣幣驅逐良幣”與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現象。

 

為此,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與綠色轉型升級,在保障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滿足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成為我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

 

目前有關農業全產業鏈的研究眾多,聚焦于內涵界定、模式分類、路徑探索、成效分析等方面,呈現不斷整合、持續優化的發展態勢。農業產業鏈研究最初圍繞生產環節展開,關注農業生產與技術研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以 “統購統銷”等形式向市場端延伸;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產業鏈繼續朝著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方向拓展,通過鏈條的完善來實現專業化、規?;慌c此同時,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綠色生產技術構成了農業綠色發展的初期重點。

 

近年來,新發展理念興起,消費方式轉型,信息化應用廣泛,多方因素共同推動了農業產業鏈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在農業產業鏈運行模式方面,按照參與主體的不同可分為龍頭企業帶動、中介組織帶動、專業市場帶動以及其他類型,根據鏈條上經濟主體的差異可分為鏈條式、鏈族式、鏈網式。此外,調整價值鏈構成、優化創新體系,可打通行業壁壘,解決信息不暢、銜接不穩、質量管控難等問題,進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農產品產值與流通效率,推動農民增收、扶貧攻堅與農業產業發展。

 圖片

 

關于農業綠色發展,已有研究集中在內涵界定、發展轉型、評價指標、實現路徑等方面。農業綠色發展歷經萌芽、發展、提升、推廣等多階段演化之后,核心內涵主要包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地環境清潔、產品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穩定等,可經由數據包絡分析(DEA)、隨機前沿分析(SFA)等模型對部分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度。

 

為了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的全面性,也可利用熵值法、層次分析法等,將資源利用強度 / 效率、環境友好、人居環境等指標進行匯總,構建反映農業綠色發展的綜合指標體系。優化生態農業產業布局、強化創新驅動能力、構建多維保障體系等路徑,有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轉型升級。我國一些地區已經形成了農業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綠色轉型的必要組成,兩者互融互促。目前,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的構建與融合,從全產業鏈綠色轉型視角探討區域農業綠色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空白。

 

例如,在理論層面,農業全產業鏈與農業綠色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缺乏清晰認識,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內涵特征及其邏輯框架仍不清楚;在實踐層面,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的路徑與模式依然模糊,從全產業鏈角度研判農業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有待進行。

 

針對于此,本文以農業全產業鏈融合與綠色轉型發展為切入點,從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內涵與特征出發,剖析我國在本領域的發展現狀及問題;提出邏輯框架及關鍵點,凝練發展路徑模式并闡述典型案例,以期豐富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理論研究。

 

圖片

 

——02——

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內涵與特征

 

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基礎內涵

 

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以全產業鏈融合為主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與環境友好原則;立足資源稟賦,開展產業升級、鏈接與融合,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及產業集群,實現全產業鏈效率與產值協同提升。

 

以農業全產業鏈的物質流調控與優化實現綠色生態環境需求,這是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基本需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基本前提。物質與能量是農業全產業鏈與生態環境系統的交互,農業全產業鏈需要統籌全鏈條管理,實現物質流與能量流的調控與優化,以循環、高效、充分利用為主要特征,開展全鏈條綠色轉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滿足綠色生態環境需求(見圖 1)。相應的管理涉及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從源頭上加強農業全產業鏈的投入控制,降低資源過量投入及污染物帶入;優化農業全產業鏈過程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排放;強化廢棄物資源再加工、再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量,降低環境壓力。

 

圖片

圖 1  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邏輯思路

 

挖掘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價值,保障農民增收、產業興旺、國民營養健康等需求,這是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核心目標。農業全產業鏈聯系著農田與餐桌,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中間體,也是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的綜合載體。開展價值挖潛,優化利益分配,實現全產業鏈價值提升,成為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直接需求(見圖 1)。

 

農業及農產品的價值涉及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多重維度,應注重三方面工作:①強化技術支撐,提高農產品品質,以標準化生產和高質量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優質優價體系提升農產品價格,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收;②加強三次產業融合,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手段挖掘市場價值,綜合運用生態和文化資源稟賦發展農旅、康養、教育等產業,統籌農業的多功能性,實現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挖潛增收;③堅持系統性思維,配置并優化全產業鏈資源,通過產業融合降低資源投入及全鏈條損耗,實現降本增收。

 

究其本質,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農業產業的全過程,創新體制機制與業態模式,引導資源要素匯聚,挖掘農業多功能價值。創新引領與市場驅動是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核心動力,基于科技進步來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激活要素鏈、健全供應鏈,據此培育全產業鏈融合新動能;完善技術服務及支撐體系,協同實現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資源利用高、農民收入高,切實從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反映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全產鏈綠色發展的基本特征

 

在系統邊界上,農業全產業鏈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部食物系統;在發展目標上,農業全產業鏈是綠色化、優質化、循環化、高效化的多目標協同。

 

1. 環境友好

 

堅持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滿足農業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全產業鏈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組成部分,依附并影響著自然生態系統。這就要求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應以系統思維為主線,科學設計并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架構,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堅持生態保護的底線思維,嚴控生態閾值。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應在適宜的空間范圍內開展和實施,相應發展路徑也需匹配生態環境需求。

 

圖片

 

2. 優質安全

 

優質安全是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優質農產品作為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出口,是鏈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關鍵,也是農產品優質優價體系的核心。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目標之一即保障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生產與消費群體的融合。相應地,質量控制與品質提升應涵蓋產地環境控制、投入品管控、生產收獲管理、儲運加工監管、市場銷售許可,實現農產品全鏈條的質量控制與優化,確保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全程安全與優質。

 

3. 增值增收

 

增值增收是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關鍵驅動。通過生產與消費融合,農業全產業鏈將更加高效地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性、高品質、多樣化的需求,通過優質優價體系來實現產業的高質量增收。延長農業全產業鏈,提高產品加工比例及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有利于提高收益和產業鏈價值。此外,全產業鏈融合減少了因上下游需求不匹配、銜接不暢所導致的損失與浪費,降低了生產成本;全產業鏈內部循環的高效率,通過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來替代部分投入,二者共同實現降本增收。

 

圖片

 

 

——03——

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現狀與面臨問題

 

農業全產業鏈缺乏面向生態安全與區域協同發展的系統設計,產業之間銜接不暢

 

良好的系統設計、科學的頂層規劃是培育農業全產業鏈的重要前提。從系統角度看,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應堅守生態友好的底線,在生態環境容量范疇內布局產業與產業集群,合理規劃全產業鏈。

 

然而,目前區域農業產業引進及全產業鏈布局仍以核心產業發展及增收為主要目標,缺乏以生態容量為底線的系統設計,在激化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的同時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受到威脅。

 

以種養產業鏈為例,調研結果顯示,在 8 個生豬主產省份中,小規模養殖配套耕地數量不足的占比為 87.18%,中規模占比為 82.35%,大規模占比為 93.33%。據畜禽糞便總量、耕地畜禽糞污氮磷負荷、耕地畜禽養殖環境容量核算,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中,僅約 10% 的畜禽養殖環境風險較小,59% 的畜禽養殖環境風險中等,31% 的畜禽養殖環境風險嚴重,區域種養結構缺乏必要的動態調整。

 

農業全產業鏈構建及融合的頂層規劃缺乏,導致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受限于基礎設施、技術支撐、配套產業、機制保障等而未能健康發展,進而影響農業全產業鏈的培育。

 

例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顯示,我國物流成本占產品成本的比例約為 30%~40%,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占到售價的 50%~60%,甚至更高,而發達國家一般為 10%~15%。單一環節的缺失及支撐不足將顯著抑制全產業鏈的發展,因而區域規劃需強化全鏈條視角,合理、系統地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布局。

 

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缺乏區域協同機制。如在長江流域,以四川省、湖北省為代表的中上游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與輸出區;以上海市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下游,是重要的農產品消費區,優質農產品需求高,科技人才優勢明顯;但目前長江中上游、下游的區域協同創新支撐不足,生態補償機制和全產業鏈體系不完善,導致優質農產品占比偏低、市場供需匹配性不佳、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明顯不適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相較于經濟相對發達的長江流域,以傳統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業區,協同發展意識更為薄弱,區域協同缺乏問題尤為明顯。

 

農業全產業鏈鏈條短,利益分配機制不清,產業融合與增值效應不突出

 

我國農業全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能力較為薄弱,加工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率低。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統計,2020 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 23.2 萬億元,與農業產值之比接近 2.4 : 1,而發達國家一般超過 3 : 1 ;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 67.5%,低于發達國家加工轉化率水平(80% 左右)。

 

農業全產業鏈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利益分配機制不明晰成為阻礙其構建與發展的難題。

 

以乳產品為例,全產業鏈涉及原奶生產、乳品加工、乳品銷售等主要環節,表現為“中間強、兩頭弱”:上游養殖業效益普遍較差,中游奶企經營業績良好。由于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奶農與奶企之間的利益矛盾尖銳,導致全鏈條乳品質量控制壓力加劇,諸如“三聚氰胺”等農產品安全事件頻發,嚴重阻礙了我國乳業市場的健康發展。一些國外乳產品質量控制相對嚴格,因消費者的信賴慣性而導致進口量快速增長,也就擠壓了國內養殖業的發展空間。2012—2018 年,嬰幼兒奶粉進口量增長了 2.54 倍,而國產數量僅增長了 33.6%,本土品牌市場占有率下滑至 43%。

 

在我國,農業多功能性價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農業與旅游、康養、文化傳承等要素的融合程度偏低。農業多功能性的重點方向是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如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然而根據農業農村部 2019 年統計數據,全國休閑農業接待游客 32 億人次,營業收入約 8500 億元,僅占當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 6.9%。

 

這表明,我國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程度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推進農業品牌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但我國農業品牌小且雜亂,缺乏國家和行業發展規劃,行政管理的規范性也待提升;農產品品牌發展存在“重認證輕培育”現象,因農產品自身品質經營不善而導致市場認可度低,品牌增收效應有限。

 

農業全產業鏈信息不對稱,中小型生產經營主體融入難度大

 

農業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大致分為生產主體、技術服務主體、市場消費主體、監管服務主體,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利益主體之間,成為抑制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核心難題。生產主體與技術服務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綠色優質生產技術需求與供給錯位,因而農業生產技術到位率低,優質高效生產受到制約;生產主體與消費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農產品供給側與需求側失衡,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失衡、農產品滯銷及浪費等現象頻發,導致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嚴重受挫,而消費者差異化的消費訴求也無法得到保障。

 

各類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缺乏以品質為導向的農產品“生產 – 追溯 – 監管”體系,導致優質農產品辨識困難,優質優價體系難以形成,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受限。流通主體缺乏對農產品的監管是導致信息不對稱的關鍵原因。

 

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消費的時空失配以及信息獲取方式的差異,致使信息反饋受限,通常需要第三方流通服務體系參與,而相關體系不夠完備且公信度有待提高。

 

我國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多傾向于通過企業并購、重組、內生等形式,開展全產業鏈戰略布局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并降低市場經營風險,如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圣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覆蓋農資、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產業鏈。

 

但從國家農業的整體發展格局來看,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以中小規模農戶為經營主體的基本態勢不會出現明顯改變。中小型經營主體面臨著農產品品種多樣、品質不一、標準化生產難度大等問題,加之以初級農產品直接銷售為主,一般不參與深加工、流通等環節,導致商品被加工、流通企業一次性買斷而無法享受后端利潤,不易形成產業規模以高效參與市場競爭。

 

這表明,我國農業生產的中小型經營主體未從實質上參與全產業鏈融合。此外,相關生產經營活動組織程度低,產業運營的資本、技術、人才、認知缺乏,使得中小型經營主體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參與度不高。

 

農業全產業鏈資源利用效率低,生產生態協同發展難度大

 

我國農業全產業鏈上下游匹配性不足、產業融合程度低,導致全產業鏈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耕地細碎化、養殖業規?;餐瑢е路N養脫節,帶來較為突出的農業生產排放超標、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地塊面積平均僅為 1.8~2.85 畝(1 畝 ≈ 666.7 m2 ),而畜牧業養殖的規?;潭炔粩嗵嵘ㄉi為 41%,奶牛為 52%,肉雞、蛋雞分別為 69%、63%);但同時從事養殖和種植的比例不足 50%,畜禽糞污養分利用率不足 60%(氮、磷、鉀分別為 32.9%、50%、53.7%)。此外,勞動力成本抬升進一步導致糧食作物有機肥使用率的降低,畜禽糞污消納壓力加大與耕地碳源投入不足等問題共存。

 

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程度低且銜接不暢,農產品損耗比例高且資源循環利用不足,導致全鏈條物流能量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而農產品環境代價較高,造成了較為突出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例如,2014 年我國食物系統中氮投入量高達 8.84×107 t,但僅有 6.1×106 t 進入居民食物消費;農業食物系統中的氮利用效率僅為 7%,有 64% 的氮素排放到環境中。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2020 年)指出,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主要源于畜禽養殖業(占比為 93.8%),農業源總氮、總磷排放主要源于種植業(占比分別為 59.1%、38.2%)。目前,我國多數省份的地表水質量都超出了臨界標準(1 mg-N/L),水體氮排放量(1.45×105 t/a)是安全閾值的 2.7 倍;77% 的湖泊處于富營養化狀態,較 20 世紀 80 年代面積增長了近 60 倍,大氣活性氮(如氨氣、氮氧化物)排放量比 20 世紀 80 年代增加了 2~3 倍,大氣氮沉降則增加 60% 以上。農業面源污染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重大難題,因而協同實現生產與生態、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協調發展格局成為農業色轉型的迫切需求。

 

圖片

 

——04——

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路徑探討

 

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邏輯與關鍵點

 

在新發展格局下,堅持新發展理念,提升現有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尋求體制機制突破,創新農業全產業鏈的鏈條延伸與融合模式。對照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現狀與宏觀需求,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在現有產業鏈價值提升方面需在以下四方面進行重點突破(見圖 2)。

 

圖片

圖 2  農業全產鏈綠色發展的邏輯框架

 

1. 綠色生產,提質增效

 

質量提升和效益提升互融共通、密不可分。農業生產是農業全產業鏈的起點,也是最主要的環境排放環節。因此,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綠色減排、保持優質農產品高效供給成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的關鍵。其中,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擴散,生產主體對于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的采納與應用是核心要義。

 

2. 流通鏈融合,減損增效

 

包括加工、儲藏、運輸在內的流通環節是承接生產環節有效運轉與市售農產品優質安全的紐帶。流通環節的綠色技術創新與擴散,加工流通環節的融合降本增效,農業生態、文化、康養等多功能價值融合開發,流通鏈間的匹配優化實現減損增效是重點內容。

 

3. 品牌建設,精準推廣

 

通過精準推廣來引導綠色優質農產品消費,培育一流品牌,提升農產品溢價,打造優質優價營銷體系;以市場需求牽引綠色生產,增強農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綠色發展。動態評估市場供求關系,預判綠色優質產品的市場需求,開展品牌認證與培育工作,實現生產與消費端的有機融合是重點內容。

 

4. 政策完善,強化支撐

 

鑒于農產品綠色生產較強的正外部性、產品價值顯示度偏低等特點,及時研究并發布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為農產品綠色生產及產品優質優價提供堅實保障??茖W的頂層設計、扎實的技術支撐、完善的金融服務、嚴格的監管制度,將決定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成效;服務于生產及流通環節的提質增效,保障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需均衡以及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服務于市場體系,推動建立優質優價的經營方式。

 

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關鍵路徑

 

課題組完成的案例調研表明,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關鍵路徑(產業融合模式)主要分為 4 類:內部循環融合、橫向延伸拓展、縱向要素融合、產業跨越融合(見圖 3)。

圖 3 農業全產鏈綠色發展的關鍵路徑

 

1. 內部循環融合

 

內部循環融合指在農業全產業鏈內部,變直鏈結構為循環結構,加強上、中、下游的耦合,促進內部循環。在全鏈條中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降低農業全產業鏈廢棄物產生量;推動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實現節損、降本、高效利用,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例如,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是肉雞養殖大縣,白羽肉雞的出欄量近 3 億只 / 年,糞便產生量約 5×105 t/a,遠超當地農田的承載力。為此,光澤縣組織企業利用雞糞生產有機肥(用于本地及附近縣市的種植業生產),建立了種養產業循環模式,消納雞糞 2×105 t/a,產值約 4 億元;探索雞糞發電,消耗雞糞 3×105 t/a,發電量達 1.7 億度(供肉雞養殖場使用),節約成本約 1.1 億元。

 

2. 橫向延伸拓展

 

橫向延伸拓展指以農業為基礎,著眼消費者需求,延長農業全產業。從原材料型、鮮食型等初級產業延伸至食品加工、生物材料、清潔能源等加工型 / 功能型產業,實現農產品的品質提升與價值增值。例如,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的胡柚是當地農業支柱產品,但近年來受國內柑橘產品的競爭沖擊導致銷售欠佳,制約了相關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為此,常山縣組織企業發展胡柚加工,完善了胡柚深加工、藥材利用等全產業鏈開發路徑,形成了柚子茶、胡柚精油、胡柚面膜、衢枳殼等近 20 種農副產品;建成深加工企業 12 家,胡柚深加工量超過 3.8×104 t/a,產值約 4 億元,使得傳統胡柚產業鏈升級成為規模 10 億元的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

 

3. 縱向要素融合

 

縱向要素融合指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積極融入科技、數據、資本等要素。以科技促進產業提質增效,以信息拓展市場并提升收益,通過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顯著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流通效率。例如,四川省眉州市東坡區的智慧農業大棚面積為 112.8 畝,主要種植番茄、黃瓜、辣椒等蔬菜品種;以縱向融合科技、信息要素為依托,發展涵蓋無土栽培、智能化管理、可視化運營、網絡平臺銷售在內的新型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大棚蔬菜年產量較傳統大棚提升 4~5 倍,用水量節約 90% 以上,銷售單價提升 15% 以上,綜合收益較傳統大棚種植提升 6~7 倍,年產值超過 0.8 億元。

 

4. 產業跨越融合

 

產業跨越融合指在農產品供給的基本功能之外,充分挖掘勞動就業保障、生態涵養、農耕文化傳承、文旅康養、民俗體驗等功能特征,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激發農業生產的內生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依托農業生產和生態資源優勢,創建美麗果園、美麗茶園、美麗稻田、美麗花田、美麗鄉村;打造區域農業農村風景帶,融合觀光旅游、民宿經濟、文旅康養等服務產業,培育農業生態經濟產業,建立了集種植、旅游、康養為一體的產業跨越融合新模式;2019 年全市休閑觀光農業、民宿(農家樂)接待游客 5412 萬人次,休閑觀光農業產值達 30.8 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 34.8%。

圖片

 

——05——

對策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農業全產業鏈系統布局

 

農業綠色發展是系統工程,應站位于系統視角,協調綠色與發展的關系,統籌環境承載容量與經濟發展、農產品供給、生態服務等功能。在區域規劃層面,應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依據區域定位及資源稟賦,核算資源環境承載容量,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整體性,確保國土空間規劃協調,合理布局農業產業及全產業鏈。在產業規劃層面,應立足區域優勢,著眼市場與集散地培育,增強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協調性,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與消費產業;發揮市場機制、市場主體的關鍵作用,主動融合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降低農業全產業鏈環境排放,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綠色化,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容量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

 

二、實施創新驅動,引領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依托,優化要素配置,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推動科技、信息等要素的深層次融合,激發新型產業業態,培育新興市場空間,擴大市場需求,實現產業聚點成鏈、聚鏈成網;在放大產業集群效應的同時,鼓勵產業交叉,形成創新融合、螺旋升級的產業發展格局,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質量、效率效益。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對產業需求更新人才培育機制,培養創新型、管理型、綜合型人才群體,為農業全產業鏈的產業升級、科學管控、系統提升提供堅實的智力基礎。在機制創新方面,優化調整科技攻關的項目組織實施模式,鼓勵企業發揮科技創新實施主體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注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快新型農業經濟體系發展。

 

三、拓展生態優勢,高效轉化生態產品價值

 

將綠色作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基本前提,聚焦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通過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綠色開發,實現農業全鏈條的節能減損、降耗減排,形成“資源 – 加工 – 產品 – 資源”的循環模式,發展安全優質、綠色生態、營養健康的食品產業。另一方面,以生產生活生態相互協調為前提,實施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化發展戰略,構建完備的綠色農產品的增值鏈;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挖掘產業生態、文化、社會價值,促進三次產業融合,提高農業附加值,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在區域層面,應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來實現產業綠色化,以生態資源為中心來推動綠色產業化;以生產生態“雙循環”來構建農業新產業發展格局,推動形成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的綠色發展方式。

 

圖片

 

四、提升監管服務,構建農產品優質優價體系

 

農產品優質優價是農業增收的根本舉措,應構建具有安全、營養、健康、優質、綠色特質的農產品品質分級標準,覆蓋優質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全鏈條認證監管體系,支持生產與消費市場標準化連接,滿足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與差異化。具體而言,①強化農業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建設,發揮綠色生產體系的技術支撐作用,健全農產品安全與品質分級標準,從源頭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②完善以品質為導向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構建生產與消費的信息對接機制,完善標簽制度,滿足消費者認知需求;③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與監管機制,加強農業全鏈條的信息整合,完善生產、加工、倉儲等信息的公開共享機制,提高消費者的品牌認可度,建立互信制度以保障農產品優質優價體系的落實。

 

五、探索利益鏈接機制,保障并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生產是農業全產業鏈的基礎,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應將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福祉置于重要位置。以農業農村生產主體為依托,以縣、鄉、村為基本單元,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發展產地加工、產地旅游、產地服務,以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帶動農業提效,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保持企農利益的平衡性;發展農民共享產業,探索訂單、公司 + 基地 + 農戶等新型利益分享與共贏模式,帶動中小規模經營主體發展,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堅實保障。

 

對此,小編認為,未來30年,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趨勢必將呈現科技化、智能化、無人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這一定是農業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